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常见病因:
感染:病毒感染(如感冒、带状疱疹)或细菌感染(如牙龈炎、中耳炎)是最常见的原因。
炎症性疾病:如过敏反应或慢性皮肤病引起局部刺激。
免疫异常:如风湿性疾病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恶性疾病:某些情况下,如淋巴瘤或转移性癌症,也会导致淋巴结肿大,需要特别警惕。
2.观察和自我护理:
如果是由轻微感染引起,可以通过休息、多饮水,以及抗感染治疗来缓解症状。
冷敷可减轻局部炎症及肿胀,但如果出现持续疼痛或红肿,应避免使用。
3.就诊指征:
淋巴结肿大超过两周且无好转迹象。
伴随体重下降、盗汗、发热等全身症状。
触摸时发现质地坚硬、不易推动的淋巴结。
面部有明显伤口感染但未及时愈合。
4.医学检查:
初步评估通过体格检查确定淋巴结大小、位置和质地。
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排除感染性或系统性疾病。
超声检查可以用于评估淋巴结内部结构,有时需进一步做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5.治疗方法:
感染性原因可应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如确诊为良性反应性肿大,可能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定期复查。
若怀疑恶性病变,可根据肿瘤类型采取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
面部淋巴结肿大虽然多为良性,但不可忽视其潜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