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人格障碍的定义基于以下标准:
(1)行为长期固化:患者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在成年期形成并持续存在,难以改变。
(2)偏离文化背景:患者的行为显著不同于同文化背景下多数人所表现的正常模式,例如极端的依赖性或强迫性。
(3)多方面受损:通常涉及认知(如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情感(如情绪控制能力差)、人际关系(如无法维持友好关系)和控制冲动等领域。
(4)显著的功能损害:这些行为模式导致社会功能、职业能力或其他重要生活领域受到严重影响。
2.分类与表现:
(1)常见类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回避型、偏执型、表演型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例如,反社会型可能表现为无视他人权利、冲动和攻击性;而边缘型则以情绪波动剧烈、人际关系不稳定为特征。
(2)每种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不同,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2%。
3.病因与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在亲属中有类似疾病的情况下。
(2)环境因素:早期被忽视、虐待或家庭环境不稳定的个体更容易发展出人格障碍。
(3)生物学因素:部分研究认为某些人格障碍可能与大脑结构或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相关,例如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可能与冲动控制有关。
人格障碍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疾病,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干预。尽早识别并寻求专业帮助,有助于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