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早期行为特征:许多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15岁之前表现出一系列行为异常,例如欺骗、盗窃、逃学以及对人和动物的暴力行为。这些行为符合“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而品行障碍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重要前兆。
2.遗传和生物因素: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中占有显著作用。例如,有家族病史的人更容易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大脑某些区域(如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冲动控制和同理心缺失,这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尤为明显。
3.环境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如虐待、忽视、父母冲突或分离,以及贫困和社会隔离,都被认为是该障碍形成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常在儿童早期便开始影响心理发育。
4.青春期关键阶段:尽管一些行为模式可以在儿童时期观察到,但青春期是人格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心理波动和行为问题可能加剧反社会倾向。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到成年,就可能发展成稳定的人格障碍。
5.诊断年龄:根据诊断标准,反社会人格障碍不能在18岁以下正式确诊。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童年至青春期的品行障碍可作为预警信号,与成年后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紧密相关。
这一障碍通常需要结合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进行综合管理,同时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