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定义与机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指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同时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活性,能够有效缓解精神疾病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社交退缩)。
2.常见种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这些药物在疗效与副作用谱上存在差异。例如,奥氮平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但可能导致体重增加;阿立哌唑的代谢影响较小,但可能引发个别患者焦虑或失眠。
3.适用范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仅用于精神分裂症,还可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辅助治疗、自闭症相关情绪问题等。其多用途性得益于其复杂的神经递质调节功能。
4.优势与副作用:相比第一代药物,这类药物更不易引发运动障碍,如震颤或肌肉僵直。同时,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生风险也更低。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代谢异常(如糖耐量减低)、嗜睡等问题,需谨慎监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因个体差异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