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确保规律的作息时间
每天固定时间上下床,避免熬夜和睡眠时间不规律。儿童通常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睡眠时间,例如学龄前儿童每天应保证10-13小时的睡眠,小学生应达到9-11小时。
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卧室应保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建议使用遮光窗帘或调暗灯光。
室内温度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入睡舒适感,建议维持在18至22摄氏度。
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玩手机、看平板等。
3.调整日常饮食习惯
睡前避免让孩子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如巧克力、可乐、茶等。
晚餐不宜过饱或过于清淡,适当补充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有助于促进睡眠。
4.形成睡前放松的仪式
睡前可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如阅读绘本、听舒缓的音乐或与父母谈心。
不建议睡前运动或进行令人兴奋的活动,这会导致神经系统持续兴奋,延迟入睡。
5.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生物钟。建议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视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6.评估心理与情绪状态
孩子长期睡眠不佳可能与压力、焦虑或心理障碍有关。如果存在如噩梦频繁、入睡困难或早醒等问题,应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7.排查可能的健康问题
某些疾病或生理问题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引起打鼾和睡眠中断;湿疹等皮肤病可能因为瘙痒影响入睡;缺铁性贫血会导致睡不安稳。如果症状持续或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通过以上调整,大多数孩子的睡眠质量能得到明显改善。如果尝试上述方法后情况仍无好转,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