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肠道炎症: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能导致肠道内膜出现溃疡,从而引发出血。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100到200人。
2.肠息肉或肿瘤:大肠息肉或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出血。大肠癌在全球是第三大常见癌症,早期筛查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从而降低癌变风险。
3.感染性肠病: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肠道出血。比如细菌性痢疾在某些地区较为常见,每年全球约有1亿病例报告。
4.肛裂:肛裂是肛管皮肤的小裂口,通常由于排便过于用力或便秘造成。此类情况常见且可能伴有剧烈疼痛。
5.直肠或结肠损伤: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如在手术或内镜检查中)可能导致直肠或结肠出血。
若出现无痔疮情况下的排便出血,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许多原因可通过医学检查确定,如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或实验室测试,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根据具体病因,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手术或其他干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期进行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