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颜色变化:尿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颜色变深。例如,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可使尿液颜色加深。
2.气味变化:尿液中的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分解尿素,产生氨气,从而导致尿液产生刺鼻的氨味。
3.沉淀形成:尿液中的一些无机盐类,如磷酸盐、草酸钙等,在温度下降或者pH值变化时容易析出,形成沉淀。这可以使尿液出现浑浊或沉底现象。
4.pH值变化:细菌活动不仅会使尿素被分解,还会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如氨,这会导致尿液的pH值升高,即尿液变得更碱性。
5.微生物增殖:由于尿液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细菌等微生物能够迅速繁殖。这种生长可以显著改变尿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尿液静置一夜后,其颜色、气味、透明度及pH值均可能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也会增加细菌污染的风险,因此建议尽量保持尿液新鲜以用于医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