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病因:多发性脑梗死通常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大脑供血动脉内壁形成斑块,影响血流通畅。
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液凝固形成血块,阻塞血管。
心源性栓子: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肌梗死等导致血栓脱落,进入脑部血管。
小血管病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引起脑内小动脉病变。
2.临床表现:多发性脑梗死会导致一系列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具体症状取决于受累脑区,包括但不限于:
突然失语或语言不清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视力障碍,如视野缺损或复视
平衡和协调问题,出现头晕或走路不稳
意识障碍,严重时可能昏迷
3.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包括:
磁共振成像:能够显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及其范围。
计算机断层扫描:用于排除出血性病变,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血液检查:评估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为找到病因提供线索。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心源性因素。
4.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血流、防止进一步损害、促进功能恢复,主要包括:
溶栓治疗:在发病早期使用药物溶解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新血栓。
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源性栓塞。
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
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疾病,需及时就诊和规范治疗。风险因素管理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