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生主要与心、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血脉,肾藏精而主水,脾主运化,这些器官的功能失调可导致心神不宁,引发早搏。
2.在病因方面,中医将其归结为几类:一是情志内伤,如长期的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可能引起肝气郁结,影响到心;二是体虚质弱,如气血不足、阴阳失衡,使得心血不足以养心,反映为早搏;三是饮食不节,积滞内生,痰浊中阻,扰乱心神。
3.针对早搏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及饮食调理等。其中,中药如丹参、栀子、黄芪、酸枣仁等可用于调理气血、安神定悸;针灸则多选择心俞、膻中、内关等穴位进行调理。
4.预防和保健措施方面,中医提倡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劳累,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以减少心悸发生的机会。
通过中医对早搏的认识,可以看到其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整全身机能来改善心悸症状。早期干预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帮助减轻早搏的发生频率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