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部糜烂的原因:
胃酸过多:胃酸分泌增加会侵蚀胃黏膜,导致损伤。
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是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可引发胃炎、胃溃疡以及糜烂。
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
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喜欢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饮酒等行为会对胃形成刺激。
生活压力:紧张、焦虑状态下,胃肠道血流减少,也会影响黏膜修复功能。
2.症状表现:
胃部疼痛:多为上腹部隐痛、灼痛,进食后可能加重。
恶心呕吐:胃酸反流及胃内容物刺激黏膜引起不适。
食欲减退:胃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黑便或呕血:严重者可能出现胃糜烂出血,需警惕。
3.严重程度及潜在风险:
一般情况下,如果糜烂范围较小且没有引发明显症状,治疗得当不会对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若长期不进行治疗,糜烂可能发展为胃溃疡,甚至增加胃穿孔或胃癌的风险。
糜烂伴随出血时,可能引起贫血、头晕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处理。
4.治疗与预防措施:
胃酸抑制剂:如质子泵抑制剂,能够减少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
根除幽门螺杆菌:若确诊感染,需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清除。
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及太冷太热的食物;选择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保持精神放松。
定期检查:对于有胃病史的人群,应定期接受胃镜检查以评估病情变化。
胃部糜烂本身并不可怕,但应及时干预,避免发展成更复杂的疾病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