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心理因素:许多孩子进行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困扰有关,可能是在表达内心的痛苦、沮丧、或焦虑。研究表明,大约20%的青少年可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其中自我伤害行为是一种常见表现。
2.环境因素:家庭或学校的压力、同伴之间的冲突,以及生活中的重大变故,都可能成为诱发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调查显示,约30%的儿童在面对家庭功能失调时,更容易出现异常行为。
3.生理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因素,如神经系统的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导致自残行为。数据显示,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情绪管理相关,在临床观察中,存在这样的情况。
4.模仿行为:媒体暴露或周围环境中的自伤行为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其出于好奇或模仿心理尝试类似行为。约15%的青少年报告曾因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影响而尝试自我伤害。
任何自残行为都是一个严重的心理健康警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对于纠正此类行为有重要作用。同时,适当地增强监护和沟通,也能够有效预防进一步的危险行为和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