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正常现象:儿童的睡眠周期较成人短,大约为50-60分钟,因此在夜间可能会有更多的体位调整,而且精力旺盛的儿童入睡后仍然容易出现多动表现。这些多属于正常的个体差异,并不一定是疾病信号。
2.睡眠环境因素:
床铺是否过硬或过软,枕头高度是否合适都会影响睡眠舒适度。
环境光线、噪音以及室内温度偏高或偏低可能导致睡眠不安稳。
3.心理因素:
如果儿童白天经历了压力,如考试、争吵或过于兴奋的活动,其情绪可能延续到睡眠期间。
焦虑或恐惧可能引发持续性的浅睡眠状态,导致频繁的翻身行为。
4.健康问题:
缺钙或微量元素失衡可能导致肌肉不适,从而干扰睡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过敏性鼻炎等问题可能使儿童因氧供不足而频繁更换睡姿。
其他隐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或湿疹也可能让儿童感到身体不适,影响睡眠质量。
5.睡前行为习惯:
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过长或者过晚进食甜食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巧克力)会刺激神经系统,干扰深度睡眠。
缺乏固定的作息时间或者睡前活动过于剧烈,也会影响儿童入眠后的稳定性。
建议从调整睡眠习惯开始,例如创造安静、舒适的卧室环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刺激性活动。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嗜睡、夜间大汗、异常打鼾等,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进行全面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