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波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科
1.驱动基因检测:术后需要通过分子检测技术识别患者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特定驱动基因突变,例如EGFR、ALK、ROS1等。这些突变是选择靶向治疗的重要依据。
2.靶向药物选择:根据检测结果,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通常选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或奥希替尼等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对于ALK重排的患者,可使用克唑替尼、艾乐替尼等药物;而针对ROS1重排的患者,则通常使用克唑替尼。
3.治疗计划制定:靶向治疗通常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一部分,其时长和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治疗反应性以及是否出现耐药性调整。一般情况下,该治疗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4.副作用监测与管理:靶向药物的使用可能伴有诸如皮肤问题、胃肠不适和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这些症状,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管理。
术后靶向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肺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机会,依赖于精准的基因检测和有效的药物选择。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