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平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1.恐惧是一种应激反应,刺激身体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短暂性血压升高。这个过程并不一定会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如果个体在恐惧消退后血压恢复正常,则无需特别治疗。
2.长期处于恐惧或压力状态可能导致持续性高血压问题。研究表明,慢性心理压力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包括: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促进炎症反应以及影响内皮功能等。
3.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和放松训练等,可以有效管理压力和焦虑,帮助降低血压。
4.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包括但不限于:低盐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
5.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建议药物治疗来辅助控制血压。这通常是在非药物干预无效或高血压危害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恐惧引发的高血压多数是可逆的,通过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能够实现长久的改善,对于伴随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个体,监测和管理依然是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