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脊柱正中线的穴位——督脉: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是调节阳气的重要穴位,常用于缓解感冒发热、头痛、肩背疼痛等问题。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与肾功能相关,可用于治疗腰痛、疲劳、性功能低下等。
至阳: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多用于缓解胸闷、胃痛和消化不良。
2.脊柱两侧的穴位——足太阳膀胱经:
肩井:位于肩膀最高点与第七颈椎连线上,属膀胱经和胆经的交会穴,可以缓解肩颈酸痛、疲劳及头痛症状。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约1.5寸,用于调理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感冒等。
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可用于失眠、心悸及情绪波动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
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多用于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问题,如焦躁、胸胁痛。
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对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食欲减退有一定帮助。
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与肾脏功能息息相关,可用于缓解腰痛、乏力等症状。
3.特定背部区域的穴位——阿是穴和压痛点:
阿是穴是根据个体反应确定的穴位,通常选择在疼痛或不适部位,通过刺激该区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
4.肩胛骨附近的常见穴位:
天宗:位于肩胛骨中央凹陷,可缓解肩胛区酸痛、上肢麻木等。
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旁开约1.5寸,有助于治疗腰腿痛和排便困难。
背部穴位通过针对性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及缓解相关疾病,但需注意操作手法科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