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社交焦虑的影响:部分人会在社交场合下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要求,害怕被评判或表现不佳。这种对可能失败的预期会激发紧张情绪,尤其是在面对陌生人或者权威人士时。数据显示,约有7%-13%的人群可能经历某种形式的社交焦虑。
2.对评价的敏感性:当大脑把交流看作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时,会主动放大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说错话或冷场的尴尬。这种对自我形象的高度关注会增加心理负担,使人不自觉地感到紧张。
3.生理机制的参与:紧张时,大脑的杏仁核会释放信号,引发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导致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甚至声音颤抖等。这些生理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紧张的感受,形成恶性循环。
4.缺乏社交经验或训练:熟练掌握社交技巧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感。如果缺少相应的训练,人们在需要即兴反应的对话中更容易因为不确定性而感到压力。
5.个人性格和成长环境的作用:内向型性格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支持性的社交锻炼,也可能让个体更难适应开放式的交流场景,从而更容易表现出紧张。
通过循序渐进地挑战社交情境、调整对自我评价的关注,以及学习放松技巧,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