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睡眠环境的优化
遮光:使用厚窗帘或睡眠眼罩遮挡阳光,将卧室光线控制在较暗的水平。研究显示,黑暗环境能促进褪黑素的分泌,有助于快速入睡。
降噪:佩戴耳塞或者使用白噪声设备屏蔽外界干扰,避免白天生活噪音影响睡眠质量。
2.放松身心
温水泡脚或洗热水澡:睡前洗澡可使体温短暂升高,随后体温下降会刺激身体产生困倦感,帮助更快入睡。保持水温在38℃-40℃之间,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冥想或深呼吸:通过慢而深的呼吸练习或冥想,缓解精神紧张状态,为身体进入睡眠状态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可降低皮质醇水平,提高睡眠效率。
3.饮食调控
避免咖啡因:夜班结束后不要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等,它们可能会抑制身体对睡眠信号的反应,使大脑保持清醒。
轻度进食:可选择易消化、不油腻的小餐点,如牛奶、香蕉、燕麦等,补充能量的同时不增加胃肠负担。
4.规律作息与生物钟调整
固定睡眠时间:即使夜班结束的时间有所波动,也应尽量在工作日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规律,以减少生物钟紊乱。
戴墨镜回家:晨光中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建议下班路上佩戴墨镜,防止过早接受光线刺激。
5.心理因素管理
避免过度思考:将工作相关问题留在工作场所,不要在床上反复思考未完成的任务,以免加重焦虑情绪。
制定“放松仪式”:比如听轻柔音乐、读书等,培养一种专属于夜班后的睡前习惯,让身体逐渐适应“下班后就是休息”的模式。
合理安排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夜班对生物节律的影响,提升白天的入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