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抗精神病药
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以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妄想、幻觉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但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肌肉僵硬)。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等,不仅能缓解阳性症状,还对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有一定改善,副作用较少,但可能增加体重或引起代谢综合征。
2.抗抑郁药
用于治疗抑郁症以及某些焦虑障碍,可改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副作用较轻,是一线推荐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需避免与某些食物同服以防血压危象。
3.抗焦虑药
适用于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等,能够减轻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快速起效,但需短期使用以防成瘾。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丁螺环酮,起效较慢但耐受性好,适合长期应用。
4.情绪稳定剂
常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预防情绪波动。
锂盐:经典的情绪稳定剂,对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有一定效果,但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避免中毒。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也具有情绪稳定作用,特别适合伴有冲动行为的患者。
尽管这些药物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个体化调整,并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由专业医生完成,同时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