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焦虑和恐惧的基本特征:
焦虑是指一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事件的过度担忧。这种担忧通常没有明确的现实依据。
恐惧是对具体情境或刺激产生的强烈害怕反应,例如害怕某种动物、场所或社交场合。
2.临床表现:
身体症状:心跳加速、出汗、颤抖、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晕、恶心等。
心理症状:持续的紧张、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警觉。
行为表现:回避行为,例如避免引发恐惧的情境;有些人可能还会寻求过度的保障或依赖他人。
3.疾病分类:
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广泛而持续的担忧和紧张,常伴随睡眠困难。
恐慌障碍:突然出现剧烈的恐惧感,伴随显著的生理症状,如胸痛或窒息感。
特定恐惧症: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情境,如高处、蜘蛛、水等,出现不合理的强烈恐惧。
社交恐惧症:害怕被他人负面评价,因而回避社交互动。
4.诱发因素和机制:
生物学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以及大脑中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压力事件及家庭环境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直系亲属中有焦虑障碍患者时,发病概率可能升高。
5.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短期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非理性思维方式及错误信念,以缓解焦虑和恐惧。
自助管理:适当进行运动、冥想、规律作息及减少咖啡因摄入都有助于改善症状。
焦虑和恐惧作为情绪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但如果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以获得专业指导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