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宇齐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妇产科
1.明确原因
接触性出血可能来源于肿瘤组织,尤其是对于治疗后未完全消退的病例。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肿瘤复发的风险,需要进行盆腔影像学检查(如CT、MRI)评估病灶情况。
放疗或化疗后可能导致局部粘膜发生放射性炎症或损伤,导致脆弱的血管破裂出血。
局部感染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如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可引起组织脆弱和出血。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如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也可能加重出血倾向。
2.必要检查
通过妇科检查评估宫颈表面情况,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溃疡、糜烂或肉眼可见的病灶。
完整性影像检查,包括CT或MRI,排查是否存在复发或转移。
阴道分泌物或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用于评估是否有感染或肿瘤细胞存在。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全身状态。
3.处理方法
如果因肿瘤残留或复发所致,可能需进一步制定抗肿瘤治疗方案,包括再次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手术。
如为放疗相关组织损伤,可使用局部修复药物(如生长因子喷雾),促进粘膜愈合。同时避免机械性刺激。
感染引起的出血需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或应用止血药物。
4.预防和监测
定期复诊,密切关注治疗后恢复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变化。
避免剧烈活动或不必要的阴道操作,以减少局部机械性损伤。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和修复能力,防止感染发生。
治疗后接触性出血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分析,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相应检查和处理,防止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