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双相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情绪的显著变化,分为躁狂相和抑郁相:
躁狂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为异常的兴奋、精力过剩、自我评价过高、话多、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冲动行为。这种状态通常持续至少一周。
抑郁状态下,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或愉悦感丧失、疲乏无力、自我评价低及反复的悲观想法等症状,持续时间常超过两周。
2.该病的发病率并不算低。据统计,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为2%-3%;男女患病率相近,但女性更容易经历快速循环,即一年内多次情绪波动。
3.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是导致双相障碍的主要原因:
家族中有双相障碍患者的人群,其患病风险较普通人平均高10倍以上。
长期的生活压力、重大事件刺激或睡眠紊乱也可能诱发病情。
4.治疗方式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常用药物如情绪稳定剂(例如锂盐)、抗癫痫药和抗精神病药,心理治疗则帮助患者管理应激源和恢复正常社交功能。
5.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包括自杀风险增加、人际关系破裂和职业功能大幅下降。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非常重要。
双相障碍需要通过精神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和长期管理,切勿自行停药或随意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