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了解病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恋物癖可能与童年时期特定经历有关,例如不良的性经历或情感缺失。
生物学方面认为,大脑中负责奖赏和性唤起的机制可能异常活跃,导致过度关注某些非生物性的物体。
社会环境和早期教育也可能影响,比如接触过度暴露或缺乏正确的性教育。
2.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恋袜症如果没有对个人日常生活、社交关系及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性偏好,无需特别治疗。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需要积极干预:长期陷入无法摆脱的行为、焦虑和自责情绪明显、社交和工作功能受损。
3.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与恋袜症相关的不良思维模式,并通过行为训练逐步矫正。
暴露疗法:循序渐进地将患者暴露在强迫性思维的情境中,同时练习控制冲动。
心理动力学治疗:深入挖掘潜在的童年创伤或其他心理根源,从而缓解症状。
4.药物治疗:
如伴有强迫性行为或严重焦虑,可使用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来缓解症状。
内分泌治疗可能适用于性欲亢进的患者,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5.自助改善:
学习压力管理,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内心的紧张。
增加社交互动,转移对物品的依赖,把注意力集中到人际关系上。
设立明确目标,例如减少依赖袜子的时间,并记录自我改变的过程。
恋袜症并非不可控,但需要关注的是,这种情况可能涉及复杂的心理因素,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并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