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因素
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研究表明,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会导致情绪低落。比如,血清素减少可能与抑郁症相关。
荷尔蒙波动:内分泌系统不平衡,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女性月经周期前后荷尔蒙变化,可能引发情绪波动。
睡眠不足:长期睡眠质量下降,特别是深度睡眠不足,会影响情绪调节能力。
2.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持续的心理压力或未解决的内心冲突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积累,从而表现为情绪低落。
潜在心理疾病:轻度抑郁或焦虑症状可能隐蔽,往往被误认为是“无缘无故”的情绪波动。
负性思维模式:个体若习惯性持有消极的自我认知或对外界的悲观态度,更易陷入情绪低谷。
3.环境因素
光照不足:季节性情感障碍尤其常见于冬季,阳光减少可能导致褪黑素分泌增加、血清素水平降低,从而诱发情绪低落。
社交孤立:长时间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社交支持不足,可能让个体感到孤独和自卑,从而产生低落情绪。
重大生活事件:即使是看似不明显的小变化(如搬家或换工作),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心理影响。
4.身体健康状况
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疾病,可能通过直接影响机体代谢或间接造成情绪的波动。
营养不足:缺乏某些关键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影响大脑功能,进而影响情绪。
情绪低落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估原因。如果长期存在此类状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排查潜在问题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