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行为是什么

2025-03-28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病情分析: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创伤经历产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既包括短期的急性反应,也可能引发长期的应激障碍。常见的症状一般分为四个方面:重现性、回避性、高警觉性及负面心理变化。

1.重现性反应

持续地、不自觉地想起创伤事件,如出现闪回画面或回忆片段。

经历与创伤相关的梦境或噩梦,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当接触到与创伤相关的场景、声音或气味时,会引发强烈的不适或痛苦感,甚至感觉重新经历创伤情景。

2.回避性行为

刻意避免谈论、思考或面对与创伤相关的人、事、物和环境。

对原先喜欢或习惯参与的活动失去兴趣,显得冷漠和疏离。

在情感上变得迟钝,比如难以感受到快乐、关爱或亲密感。

3.高警觉性表现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容易被惊吓。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能力下降,决策困难。

易怒或情绪爆发,如突然发脾气或对细小刺激反应强烈。

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或过早醒来。

4.负面的心理变化

出现持续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愧疚、羞耻、自责或绝望感。

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怀疑或不信任,甚至伴随社交关系断裂。

对自身和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生命无意义或者生活无法改善。

这些反应在急性阶段(通常在创伤后一个月内)可能较为明显,但如果超过一个月,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会功能,则需要警惕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保持规律作息、寻求支持以及通过专业治疗干预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