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有证据表明,攻击型人格障碍在家庭中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些基因变异与易怒、冲动行为有关,从而可能增加患上该障碍的风险。
2.神经生物学因素:脑部结构与功能异常,尤其是在负责情绪控制和社会行为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可能与攻击型行为相关。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的异常,也被认为会影响冲动控制和情绪调节。
3.环境因素:成长环境对人格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童年时期经历过虐待、忽视或不良家庭关系的人更易发展出攻击型人格特征。生活在高压力、暴力频发的社区也可能促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心理因素:个人经历和心理创伤,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失去亲人等负面事件,可能导致个体发展出防御性攻击行为,作为应对机制的一部分。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是复杂的,通常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帮助减少这种人格障碍对个体及其周围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