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生理因素
胃肠功能紊乱:胃炎、消化不良、胰腺炎等疾病会导致食欲降低。表现为腹胀、嗳气、反酸等不适。
饥饿信号受损: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节食可能扰乱机体正常的饥饿信号反馈,导致进食欲望下降。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可能引发胃部不适或抑制食欲。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可能减缓胃肠蠕动,影响消化酶分泌,减少进食需求。
2.心理因素
压力或焦虑:异常紧张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下丘脑功能,从而抑制饥饿感。
抑郁症:典型症状之一是兴趣丧失,包括对食物的兴趣下降,伴随疲劳、睡眠障碍等表现。
精神压力相关性厌食症:一些人因外界压力或过度关注体形而主动拒绝进食,甚至发展成心理相关疾病。
3.病理性原因
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时,身体通常优先调动免疫系统,耗费能量用于防御,使得短期内食欲下降。
慢性疾病:癌症、慢性肝病或肾衰竭等全身性疾病可能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和激素水平影响食欲。
内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干扰食欲调控机制,导致进食意愿变化。
4.其他可能
年龄因素:老年人因味觉和嗅觉敏感度下降,可能对食物兴趣减弱。
营养缺乏:如锌元素摄入不足,可导致味觉钝化、食欲下降。
如果不想吃东西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体重明显下降、疲劳无力等表现,建议尽快就医,以排查潜在的疾病原因并进行必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