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蠕动减弱,例如慢性胃炎、胃潴留、胃轻瘫等疾病会导致胃内容物排空延迟,从而使饱腹感持续时间延长,影响正常的饥饿信号。
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分泌异常也可能抑制食欲。
2.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减退通常伴随新陈代谢下降,引起食欲降低,同时可能有疲劳、怕冷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调节异常,有时会出现食欲改变,包括饥饿感不明显。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如阿狄森病)同样会影响食欲,并可能伴随低血压、乏力和体重减轻。
3.中枢神经系统问题
下丘脑是调控食欲的重要部位,其损伤或功能异常可能削弱对饥饿感的敏感性,例如脑外伤、肿瘤或感染引起的下丘脑功能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精神性疾病的一种),患者尽管体重下降,但仍缺乏饥饿感。
4.心理及情绪因素
抑郁症常伴随兴趣丧失和食欲下降,很多患者描述“吃什么都没胃口”或“从来不觉得饿”。
长期压力状态下,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抑制正常的饥饿信号。
5.某些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例如抗抑郁药、化疗药物或麻醉剂,可能干扰正常的食欲调节机制。
麻醉手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胃肠功能恢复延迟,进而导致短期内饥饿感缺失。
6.其他疾病
慢性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衰、慢性肾病等,可能通过炎症介质释放,抑制中枢食欲调节。
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或局部炎症(如胰腺炎)也会显著影响食欲。
如果长期缺乏饥饿感并伴随体重下降、乏力或其他不适,应尽早寻求医生评估处理,以明确具体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