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外科
1.行为管理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减少因抽动引发的焦虑、紧张情绪。
习惯逆转训练:通过专业指导,帮助患者识别抽动前兆,并用其他动作代替抽动行为。
学校或家庭环境调整:减少环境中的刺激源,例如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优化学习与生活节奏。
2.减少触发因素
睡眠管理: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研究表明,良好的作息可明显减轻抽动症状。
控制压力:适当参加放松活动,如听音乐、运动,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
饮食平衡:避免含咖啡因的食品饮料,增加富含维生素B群和镁元素的食物摄入。
3.药物治疗
当症状较为明显且影响学习、社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α-2受体激动剂。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在调控神经递质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4.中医辅助疗法
针灸、推拿可能对缓解抽动频率有一定作用,但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中药调理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避免盲目服用偏方。
轻度抽动症通常随年龄增长逐渐缓解,但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尽早就医以排除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