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层,通常呈连续性分布。症状包括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体重减轻。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紊乱有关,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2至15人。
2.克罗恩病相关结肠炎:克罗恩病是另一种炎症性肠病,可以影响消化道的任意部位,包括结肠。其特点是病变呈跳跃分布,可能累及肠壁的全层。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瘘管形成。全球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3至20人。
3.感染性结肠炎: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如志贺氏菌、大肠杆菌、诺如病毒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其典型表现为急性腹泻、发热、呕吐和脱水。感染性结肠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4.缺血性结肠炎:由于结肠血流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和坏死所引起。好发于老年人,常伴随动脉硬化、低血压或其他血管疾病。症状包括突发性左下腹疼痛、血便和发热。
5.放射性结肠炎:由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损伤,多见于盆腔肿瘤放疗后。急性期表现为腹泻、腹痛和排便带血;晚期可能出现瘢痕形成和肠梗阻。
6.药物性结肠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直接刺激肠黏膜,引发炎症。症状轻重不等,可表现为腹泻或出血性肠炎。
结肠炎种类繁多,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延误诊断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