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艾灸的疗效: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特定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晚间进行艾灸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疲劳和压力,对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2.艾灸时间:一般建议在晚上7点至9点之间进行艾灸,此时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生发,艾灸能起到温补阳气、驱寒除湿的效果。这段时间正是人体进入休息状态的准备期,艾灸可以帮助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3.艾灸位置: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脘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方3寸处,有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有补肾固精、调理气血的功效;中脘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可健脾和胃、调理消化系统。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以达到最佳效果。
4.艾灸注意事项:艾灸过程中应保持舒适的环境和姿势,避免受凉和过度疲劳。不宜空腹或饱腹进行艾灸,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同时,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20-30分钟为佳,防止烫伤皮肤。在艾灸结束后,应注意保暖,避免洗冷水澡或立即吹风。
晚上进行艾灸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但应合理安排时间和穴位,并注意安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