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病理机制:
缺血灶:指的是由于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区域缺氧,通常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脑组织损伤。其本质是局部脑组织血流减少,但尚未形成明显的坏死区。
脑梗塞:是由血栓或栓子堵塞脑动脉导致脑组织血供中断,从而引发脑细胞坏死。脑梗塞通常会导致永久性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缺失。
2.临床症状:
缺血灶:可能表现为一过性的轻微神经系统症状,如短暂的手脚无力、视力模糊或头晕。这些症状往往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缓解,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脑梗塞:症状通常较为严重,包括持续性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意识改变等。症状持续时间长,需要及时医疗干预,否则可能导致长期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3.诊断方法:
缺血灶: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局部血流减少,但不会看到明显的坏死区域。
脑梗塞: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可以明确看到脑组织的坏死和脑水肿,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确诊并评估梗塞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4.治疗方式:
缺血灶:主要以改善脑供血为主,通过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
脑梗塞:急性期需要使用溶栓药物或进行机械取栓手术以恢复脑血流。康复期则需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
缺血灶和脑梗塞虽然都涉及脑供血不足,但二者在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