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监测血压:持续监测数天的血压变化,记录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值,以了解波动的规律和幅度。通常建议每天至少2次,间隔12小时记录血压。
2.评估病因:血压波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压力以及其他疾病(如肾病、甲状腺疾病等)。医生可能需要通过检查和问诊来确定潜在的诱因。
3.药物选择:根据波动范围、基础血压水平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种类。常用的降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及ARB类药物等。某些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达到最佳效果。
4.调整剂量:医生会根据监测到的血压数据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夜间高血压,可在晚上增加降压药物剂量;对于晨峰高血压,则需在早晨服药前加以关注。
5.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少盐分摄入、限制酒精、戒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以及管理压力等,这些措施可以辅助药物调整。
经过合理的诊断与治疗,血压波动问题通常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药物调整过程中,定期随访十分重要,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