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定义与机制: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第7至第10天出现,并可能持续数周。这种黄疸并非由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一些母乳成分影响婴儿肝脏处理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
2.诊断:婴儿黄疸主要通过观察皮肤和眼白是否呈黄色来识别。进一步的诊断需要血液检查,以确定胆红素水平是否升高。
3.通常无需停止母乳: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因其不是病理性问题。即便是严重的黄疸,只需短暂停止母乳喂养几天即可让胆红素水平下降,然后继续母乳喂养。
4.监测与支持治疗:严重情况下需要监测胆红素水平,并配合光疗来帮助降低胆红素。这种治疗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婴儿皮肤,加速胆红素分解。
5.营养与水分补充: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母乳或替代品以维持水分,有助于减少黄疸。适当增加喂养频率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母乳性黄疸一般都是暂时性的,不会对婴儿造成长期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继续母乳喂养和少量干预措施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