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宏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确定病变:利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精确定位血管瘤的位置和大小。这一步骤有助于计划后续的介入治疗方案。
2.选择导管路径:通过动脉穿刺技术,将导管插入供应血管瘤的血管中。通常从股动脉入路,因为它提供了较好的通达性和操作空间。
3.栓塞治疗:在导管到达目标位置后,通过导管注入栓塞剂。常用的栓塞剂包括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或金属线圈,这些材料能阻塞供血动脉,使血管瘤缺血坏死,从而减小体积或完全消失。
4.监测与评估:治疗后需要进行影像学监测,以评估栓塞效果和血管瘤的变化。有时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
5.并发症管理:虽然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注意潜在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或邻近组织损伤。术后观察和管理非常重要。
及时和准确的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减少传统手术带来的风险和恢复时间。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基于详细的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