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临床评估:患者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或结节,可能伴有局部压痛或功能障碍。症状的具体表现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检查:用于初步评估肿块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
磁共振成像(MRI):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对比,帮助确定肿瘤的边界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3.病理学分析:
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是确诊的金标准。
免疫组化染色:使用特异性抗体标记肿瘤细胞,如CD31、CD34和vWF,以确认其血管内皮来源。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染色体易位t(1;3)(p36.3;q25)可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多学科协作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定期随访对于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