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I级:最小的肾小球改变
此类患者的肾小球在光镜下无明显异常,电子显微镜显示仅有轻微的足细胞融合,免疫荧光检测可见部分或全部肾小球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II级: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肾小球系膜区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系膜细胞增生。临床表现通常较轻微,可能包括血尿、轻度蛋白尿。
3.III级:局灶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小于50%的肾小球受累。光镜下可见局部肾小球系膜及内皮细胞增生,伴随着纤维蛋白沉积。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4.IV级: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超过50%的肾小球受累。病理特征是广泛的系膜和内皮细胞增生,常伴有新月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且严重,包括大量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
5.V级:膜性狼疮性肾炎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的广泛厚化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上多表现为大规模蛋白尿,甚至是肾病综合征,但肾功能通常保存较好。
6.VI级: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大部分或全部肾小球已硬化,肾功能严重受损。这类患者通常已进入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不同类型的狼疮性肾炎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预后,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和监测肾功能是管理狼疮性肾炎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