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确定发热原因。肠炎引起的发热主要由于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临床上,细菌性感染(如沙门氏菌、志贺菌等)更可能导致高热,而病毒性感染(如诺如病毒)一般引起中低度发热。
2.控制体温。对于发热超过38.5摄氏度的患者,可以应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注意,使用退烧药物应遵医嘱,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副作用。
3.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肠炎会导致腹泻和呕吐,从而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建议口服补液盐,以维持电解质平衡。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输液治疗。
4.饮食调整。发热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推荐米汤、粥类、蒸蔬菜等,避免油腻、辛辣以及生冷食物。一般情况下暂时停止乳制品摄入,防止加重腹泻。
5.休息与观察。在家静养是必要的,同时,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如剧烈腹痛、便血、频繁呕吐,应立即就医。
6.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需采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用于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用于病毒感染。所有药物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准确诊断和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肠炎引起的发热症状,尽快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