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发病机制
(1)尿液过饱和:尿液中某些成分,如草酸钙、磷酸钙或者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这些物质析出并形成晶体。
(2)抑制因子不足:尿液中通常含有一些抑制结晶形成的物质,如枸橼酸。当这些抑制因子减少时,容易促进结石生成。
(3)尿路感染:慢性尿路感染可能改变局部尿液环境,使结石更易形成,例如磷酸镁铵结石常与细菌感染相关。
(4)代谢异常:高尿钙症、高尿酸血症或其他代谢紊乱可增加结石风险。
2.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小结石,可通过多饮水、口服排石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促进其自然排出。针对高尿钙或尿酸异常,也可以使用调节尿液成分的药物,如枸橼酸盐或别嘌呤醇。
(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结石,通过声波震碎结石使之变为可排出的颗粒。成功率与结石大小和部位有关。
(3)内镜微创手术:包括输尿管镜下取石术和经皮肾镜碎石术,适合中大型结石以及常规排石失败者。
(4)开放手术:适用于特殊情况,大型复杂性结石或解剖异常患者。
(5)生活方式调整:多饮水是预防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每日尿量应维持在2升以上。限制高草酸盐食物(如菠菜、坚果)、减少动物蛋白摄入对部分人群有益。
尿路结石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同时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