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蛋白尿的发生率
据统计,约20%至50%的肾移植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多数情况下,这种程度是轻微的,蛋白尿的水平通常低于每日1克,属于非临床显著性范围。
2.病因分析
移植肾源相关:供体的肾源质量可能影响术后的蛋白尿发生率。例如,高龄供体肾或存在轻微肾损伤的器官可能更容易引发蛋白尿。
免疫排斥反应:急性排斥或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蛋白尿。急性排斥多伴随肌酐升高,而慢性过程则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功能逐渐丧失。
免疫抑制药物:部分免疫抑制剂,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有可能通过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而诱发蛋白尿。
原发疾病复发:若受者最初的终末期肾病由肾小球疾病如膜性肾病或IgA肾病引起,移植肾内可能再次出现类似病变,从而导致蛋白尿。
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加重移植肾的负担,引起蛋白尿。
3.评估与诊断
发现蛋白尿后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其来源及潜在病因。检测手段包括尿蛋白定量分析、血清肌酐水平监测,以及必要时的移植肾活检。
4.干预措施
治疗蛋白尿需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排斥反应引起的蛋白尿需要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如果是由于高血压或糖尿病导致,则应重点管理这些基础性疾病。使用ACEI或ARB类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蛋白从尿液中漏出,保护移植肾功能。
持续性的蛋白尿可能提示移植肾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避免延误对移植肾功能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