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定义与原因
肠瘘:指肠道由于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或其他损伤,导致肠腔内容物流出至体腔或体表。常见病因包括手术操作创伤、局部血供不足、感染或营养不良等。
刀口感染:指手术切口因细菌侵入而发生的感染,可能与无菌操作不当、患者免疫力低下或切口污染有关。
2.主要表现
肠瘘:可表现为腹痛、发热、腹腔内渗液增加,以及引流管中排出混浊的肠液。有时还可见到粪便通过腹壁切口排出。
刀口感染:通常表现为切口局部红肿热痛、脓液渗出,严重者可能伴有全身发热。切口周围皮肤可能变软或破溃。
3.诊断方法
肠瘘:需要结合患者症状、引流液性状及影像学检查(如CT或造影)来确认是否存在肠道外漏。
刀口感染:诊断依赖于切口外观、分泌物培养结果以及全身炎症反应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和C反应蛋白异常。
4.治疗原则
肠瘘:治疗重点是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如肠外营养)、保持引流通畅,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恢复期视具体情况可能较长。
刀口感染:主要以局部清创和抗生素治疗为主,必要时需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同时加强伤口换药护理。
5.预后差异
肠瘘:若处理及时得当,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但复杂性肠瘘可能会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
刀口感染:轻度感染一般对预后影响不大,但严重感染可能导致伤口裂开或增加术后康复难度。
肠瘘属于更为复杂和危险的术后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和早期干预;刀口感染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规范的伤口管理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