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病理机制:
出血性脑梗死:通常发生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由于血管的再通导致出血进入梗死区域。这种情况表现为既有缺血性损伤,又伴随出血。
缺血性脑梗死:由脑动脉阻塞引起血流减少,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没有伴随明显的出血。
2.发病原因:
出血性脑梗死:常由于溶栓治疗或自然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壁破裂。高血压、抗凝治疗等因素也可能增加风险。
缺血性脑梗死: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或小动脉病变等引起血管闭塞。
3.临床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症状复杂,多与原有缺血性症状叠加或加重,并易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
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语言障碍等,症状取决于受累脑区。
4.影像学特征:
出血性脑梗死:CT或MRI显示脑实质内存在低密度影与高密度出血影混合。
缺血性脑梗死:CT或MRI显示脑实质内存在低密度影,无明显高密度出血影。
5.治疗策略:
出血性脑梗死:需慎用抗凝药,重点在于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
缺血性脑梗死:可使用溶栓疗法、抗血小板药物及改善循环的措施。
出血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梗死不仅在病理和症状上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管理也各有侧重。这要求在诊断和治疗中准确识别,以采取适当的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