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无明显症状期: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阶段,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这一阶段常被称为“隐匿期”。即便骨密度已经显著降低,通常也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
2.骨折倾向:随着病情进展,轻微的外力甚至是日常活动,如弯腰、搬重物或轻微跌倒等,都可能导致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髋部、腕部和椎体骨折,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尤为常见。
3.身高缩短和驼背: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会出现变形,导致身高减少和驼背畸形。这种变化通常是缓慢进行的,并伴随慢性背痛。
4.慢性疼痛:骨折后,尤其是脊柱发生压缩性骨折时,会导致长期慢性背痛,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5.运动能力下降:反复骨折和慢性疼痛可导致行动受限,影响日常活动能力,增加跌倒和再次骨折的风险。
在避免骨质疏松症进一步恶化的过程中,需定期检测骨密度,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运动干预。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例如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够有效帮助减缓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