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发病机制:脑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心源性栓塞引起。这些情况会导致大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完全阻塞。
2.流行病学:脑梗死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老年人群体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吸烟史的人群。
3.症状表现: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生的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下垂,言语困难,视力模糊或丧失,以及平衡或协调能力受损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迅速发展。
4.诊断方法: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确认脑部是否存在缺血性变化及具体位置。
5.治疗方式:急性期可使用溶栓药物恢复血流,降低损伤;还需进行二级预防,如抗血小板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如降血压、调节血脂)。
6.预后与康复: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但许多患者可能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需要长期康复治疗以提升生活质量。
脑梗死的预防重点在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