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可能在排便后感到腹部不适或疼痛。这种情况通常与精神压力、饮食习惯以及胃肠道敏感性增强有关。相关研究显示,全球约10%-15%的人群可能存在这种疾病,多数患者症状为间歇性。
2.痔疮或肛裂
痔疮或肛裂会引起直肠和肛门区域的不适,在用力排便时或排便后可能出现腹痛。尤其是当粪便较硬时,更容易导致局部损伤并引发疼痛。这类情况往往伴随便血或局部刺痛。
3.慢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这类消化道炎症疾病可能表现为排便后的腹部隐痛或剧痛,同时伴有腹泻、黏液便或血便。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克罗恩病的患病率为50-300例,并且呈逐年增高趋势。
4.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疾病
排便动作可能对膀胱或前列腺(男性)造成压力,从而诱发盆腔区域的不适。如果伴随尿频、尿急或尿痛等症状,则需考虑感染或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5.食物不耐受或短期肠道感染
摄入刺激性食物后,可能因胃肠道蠕动加快引起排便后的腹痛。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急性胃肠炎,也可能导致类似表现,但通常伴有明显的发热、呕吐或恶心。
6.妇科问题(女性)
对于女性,月经周期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他盆腔病变也可能间接引发排便时或排便后的腹痛,需注意腹痛的定位是否集中于小腹中央或两侧。
根据以上信息,如果腹痛具有反复性、持续性或逐渐加重,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