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患者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可能会感到肚子疼痛。此类疼痛通常伴随腹泻或便秘,且疼痛可能因排气或排便有所缓解。这种疾病并不引起器质性损伤,但与精神压力、饮食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2.痔疮或肛裂
痔疮或肛裂可能导致排便后肛门周围及下腹部疼痛。尤其是肛裂,疼痛多为剧烈刺痛,发生在排便时或紧随其后,严重者可能持续数小时。患者可能会发现便血或肛门区域的不适感。
3.直肠炎或结肠炎
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如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也可能引起排便后的腹痛。这些疾病通常还伴有其他症状,例如腹泻、大便带黏液或血液,以及发热等全身反应。
4.盆腔问题
女性患者如果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炎性盆腔疾病,在排便后可能会感觉下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与月经周期有关,并伴随月经异常或性交疼痛。
5.功能性消化不良
部分人群的胃肠道对正常排便的刺激较为敏感,这可能导致排便后短暂性腹痛,但一般不会有严重的结构性病变。疼痛多为轻度,且能自行缓解。
6.消化道溃疡或息肉
直肠或较低段结肠的息肉、炎症或溃疡也有可能成为诱因。尤其是癌前病变或恶性肿瘤,可能表现为持续性的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以及便血等症状。
若排便后肚子疼痛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体重下降、便血、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可能需要进行肠镜、腹部影像学检查和常规血液检测等评估,以明确诊断并接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