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
年龄增长会导致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使睡眠维持能力下降。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的深睡眠阶段比年轻成年人减少约50%。
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关节炎)会引发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入睡和睡眠持续。
药物副作用,例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干扰正常睡眠周期。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或长期压力,会显著增加失眠发生率。
2.改善失眠的生活方式建议
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这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合理饮食:避免晚餐过饱,睡前2小时内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酒精及刺激性食物。
增加日间活动:白天适当锻炼(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减少下午或傍晚小憩时间。
调整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昏暗、温度适宜,使用舒适的枕头和床垫。
3.心理及情绪干预
缓解焦虑:运用冥想、深呼吸或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术以降低应激水平,有助于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睡前放松活动:阅读舒缓书籍或听轻音乐,以帮助大脑放慢思维节奏。
避免长时间躺床清醒:若无法在20-30分钟内入睡,可尝试离开卧室进行简单放松活动,如翻阅杂志,然后再回到床上。
4.医学和药物干预
非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患者效果显著,通过改变负面认知及行为习惯,提升睡眠质量。
必要时药物辅助:短期服用助眠药物(如苯二氮卓类或Z类药物),但需严格遵照医嘱,避免滥用或依赖性。
检查身体健康:排查潜在的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腿动症等,并针对性治疗。
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通过科学调整生活习惯及情绪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状态。如果长期失眠,建议及时就医确定具体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