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结肠运动:大便在结肠中形成。当食物经过小肠后,未被吸收的残渣进入结肠。结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使得残渣逐渐变成固体。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2至48小时。
2.直肠储存:当大便到达结肠末端时,它会被推入直肠。直肠是一个能够扩张的腔室,可以暂时储存大便。随着直肠内压力增加,排便反射被激活。
3.神经信号:当直肠充满大便时,感受器会发出信号至大脑,产生便意。在这一阶段,如果选择不排便,直肠会暂时抑制其活动,大便可能被推回结肠上部,再次吸收水分。
4.括约肌松弛:排便意愿确认后,内肛门括约肌(不随意控制)和外肛门括约肌(随意控制)开始工作。内括约肌自然松弛,而通过对外括约肌的主动放松,就可以开始排便。
5.腹压增加:通过隔膜和腹肌的收缩,腹内压增加,进一步推动大便向外排出。此时,肛门打开,大便被排出体外。
排便是由复杂的生理机制控制的行为,其中大脑、神经及肌肉的协同作用尤为重要。保持规律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并减少便秘或其他相关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