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气虚发热
表现: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出汗,常在劳累后加重。
治疗:补气养血,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党参等。
2.阴虚发热
表现:午后或夜间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
治疗:滋阴清热,常用药物如生地、麦冬、玄参等。
3.湿热内蕴
表现:身热不扬,头重困倦,胸闷纳呆,口苦黏腻,大便溏薄。
治疗:清热利湿,常用药物如黄连、茵陈、苡仁等。
4.血瘀发热
表现:身体局部疼痛,皮肤暗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治疗: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桃仁等。
5.气郁发热
表现:情志抑郁,容易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叹息频繁。
治疗:疏肝理气,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枳壳等。
每种情况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不可盲目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