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怎么诊断

2024-09-23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病情分析:中枢性尿崩症是一种因下丘脑-垂体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进而引起多尿和口渴的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

1.病史与临床表现:

多尿:每日尿量显著增加,通常在3升以上,且尿液稀释,呈现低比重和低渗透压。

口渴和多饮:患者常感到剧烈口渴,需要大量饮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

尿渗透压低:尿液过度稀释,渗透压一般低于200mOsm/kg。

2.实验室检查:

血浆渗透压检测:由于体内水分流失,血浆渗透压常高于正常值,一般超过290mOsm/kg。

血钠浓度:高血钠是中枢性尿崩症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见于不主动补水或补水不足的情况下。

尿比重测定:尿液比重低于1.005,这提示尿液极度稀释。

3.水剥夺试验:

这是诊断中枢性尿崩症的关键实验。通过限制水分摄入并观察尿量及尿渗透压变化,可以评估患者对ADH的反应。

正常人或原发性多饮者在水剥夺后尿渗透压会显著升高,而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则不会出现这种变化。

4.ADH(抗利尿激素)注射试验:

在水剥夺试验后,给予ADH类似物如去氨加压素,观察尿渗透压变化。如果尿渗透压明显升高,表明患者ADH缺乏,中枢性尿崩症可能性大。

5.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用于排查下丘脑和垂体结构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或外伤等,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需要综合分析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多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确诊。注意避免过度饮水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潜在病因。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