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感染:
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会导致急性水样腹泻。这些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病毒感染,比如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特别常见于儿童,通常自限性,即使不进行特殊治疗,一段时间后也会自愈。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鞭毛虫,通过受污染的水源传播。
2.饮食因素:
乳糖不耐症可引发水样腹泻,因为身体无法消化乳糖。
人造甜味剂如山梨醇和甘露醇,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肠道不适和腹泻。
3.慢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会导致长期慢性的水样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引起腹泻。
4.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起腹泻。
某些化疗药物会诱发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补水:确保补充足够的液体,以防止脱水,可选用口服补液盐。
2.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或止泻药(如洛哌丁胺),但需谨慎使用。
3.饮食调整:短期内避免高纤维、高脂肪和乳制品,保持清淡饮食,如米粥、白吐司等。
注意定期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严重脱水、腹痛加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